2023年3月4-5日,在金沙js金沙3983总站历史系董永强教授的带领下,“岐山碑刻文献整理”项目组16名科研助手赴宝鸡市岐山县研学、访碑、观摩、考察。js金沙3983总站院长石福祁,历史系教师邹贺、任兆杰,辅导员辛妮、郭晓红一同参与本次研学活动。疫情所限,过去三年间诸多行程难以实现,如今恰逢春暖之日,推开书斋之门,来到山野之间,同学们难掩雀跃之情。在两天的行程中,大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了新知。
据悉,2022年10月,我校js金沙3983总站历史系获批宝鸡市岐山县文物局招标项目“岐山碑刻文献整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从js金沙3983总站汉语言文学和哲学两个专业本科生中招募科研助手,7位项目组教师,每人分配两位助手,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示范,面对面讨论,积极探索在基础科研工作中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新路子。
一.诸葛亮庙追思
3月4日清晨,研学第一站来到了五丈原诸葛亮庙。诸葛亮庙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境内,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诸葛亮庙,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庙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老师和同学们参观赏景,驻足读碑,交流所见所思。
![IMG_4871](/__local/F/DA/C6/897F22FED0DEA9DCD16556B69DD_E8B6B2C1_796E.jpg)
(诸葛亮庙前合影)
![](/__local/D/43/37/A8C7D681BE74496A4404D196590_62B230D2_59C60.png)
(任兆杰、董永强老师为大家讲解碑文相关知识)
二.周公庙访碑
下午,项目组一行来到周公庙参观。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是为纪念周公旦而修建的专祠。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周公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
![IMG_5002](/__local/3/C8/8B/3405DA592B8D1EA31FE621DC5C6_538167F3_91F6.jpg)
(周公庙前合影)
庙内存有大量碑刻。项目组成立伊始为科研助手们分发碑刻拓片以供研究,所以同学们之前大多“纸上谈兵”,如今见到实物,身临其境,更有一番新的认识。
![](/__local/B/6B/0C/810036273E9EA2D1FD3A4566168_B68C9ADD_50E91.png)
(参观周公庙)
三.传习所学术研讨
3月4日晚间,在岐山县藏宝阁金石技艺传习所举办了第18期终南史学沙龙。沙龙由岐山县文物局与js金沙3983总站主办,岐山县藏宝阁金石技艺传习所承办。在沙龙上,董永强老师和邹贺老师分别作了题为《岐山县藏宝阁所藏唐王怀勖墓志铭拓片考释》和《“陕”“肉夹馍”——陕西区域文化杂谈》的讲座。岐山县文物局文物保护股张晓娟股长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77284c3216c90bf9f6de685f7ad886e](/__local/2/53/FE/0112FB60D2299EC02E80C96CDA2_5252C670_4436.jpg)
(学术沙龙现场)
董永强老师围绕他读过王怀勖墓志铭后产生的几个问题展开讲述:志主王怀勖当西州都督府别驾时谁是都督?他是接替谁的职务?为什么是在开元二十三年进行职务交接?王怀勖兼任天山军副使时,天山军使是谁?天山军又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他从一块墓志拓片入手,经过查找翻阅大量史料,抽丝剥茧般寻求答案。通过董老师的讲述,大家了解了唐代官员赴任履职有程假和装束假以及天山军的活动与职责等史学知识。
邹贺老师从学术角度纠正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两个认知误区:一是我们今人所称所写的“陕西”实为“陝西”的误用,简化字将“陕”定为简体,“陝”定为繁体,并没有纠正错误写法,反而一方面取消了简体“陕”的正确繁体“陜”,另一方面省略了“陝”的简化字形,所以“陕”与地名“陝西”并无关系,实为错别字。二是对我们常吃的肉夹馍的叫法来源予以解释:“肉夹馍”的关键在“夹”字,“夹子(儿)”是古代以面夹裹馅料捏成的食物,由两片面皮拼合而成,夹子(儿)虽与馒头与所区别,但古人有时不加以区分,连起来称作“馒头夹子(儿)”或“夹子(儿)馒头”,在一些地区,人们又把馒头成为“馍馍”,这样就变成了“夹子(儿)馍馍”,那么以肉为馅的自然就称为“肉夹子(儿)馍馍”,随着时间慢慢就演变为“肉夹馍”了。
两位老师着眼身边的小物件和常见事物,触发思考,产生问题,进而追寻答案,这也启发了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后,大家针对讲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进行了交流。
![](/__local/4/85/F3/0F280EE45F51EA6DBA592E9C1DD_35B2ED7F_3F6AB.png)
(学术讲座)
四.传习所挂牌、学艺
3月5日上午9点,在金石技艺传习所举行“js金沙3983总站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js金沙3983总站院长石福祁与岐山县文物局副局长姚青礼共同为传习所挂牌。
![](/__local/C/01/38/AC496921580C7B3E86A86335F3E_1FAA18CE_4FE9D.png)
(挂牌仪式)
挂牌结束后,大家跟随岐山青铜器复仿技艺省级传承人于安君学习拓印技术。于安君为大家详细讲解并演示了碑刻拓印的整个过程。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也亲手感受了拓印技术,并共同完成了一幅拓印作品。稍后同学们又跟随于安君来到青铜器复制仿制技艺工坊,了解了青铜器复仿工艺。
![](/__local/4/C8/A0/619D605D496A1B8CB60C0CB23EC_AB7D3DDF_5CBE0.png)
(学习拓印技术,参观青铜器复仿技艺工坊)
五.岐山县博物馆参观
走出传习所,就近参观了岐山县博物馆。博物馆虽面积不大,但放有不少石碑,项目组研究的不少碑刻都来自于此。
![IMG_5203](/__local/D/BE/24/FD90DB530E6980111864454D41B_FE537216_3C0D.jpg)
(参观岐山县博物馆)
六.周原遗址博物馆考察
下午3点,项目组一行来到本次研学的最后一站——周原遗址博物馆。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周原遗址位于今岐山和扶风两县接壤处,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玉器、陶器以及大量珍贵的青铜器。1988年在周原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周原博物馆,如今馆内收藏着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周原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IMG_5239](/__local/3/C6/15/422CB73F3E8C589507E88E148FE_E3774E72_76D0.jpg)
(参观周原遗址博物馆)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开启广阔的视野,师生交流与朋辈分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次岐山研学之旅时间虽短,却收获颇丰,这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不仅是书斋之学,更是知行合一之学,家国情怀之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斋到田野,不是简单地推开门走出去,而是要践履躬行,走近历史,如此才可拨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还原真实的模样。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制礼作乐的周文宪王,将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学习效法的榜样和楷模。通过此次研学活动,js金沙3983总站也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新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